目錄
章節
表格1 描述性統計分析 3
表格2 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:網絡欺凌行為爲 5
表格3 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:網絡欺凌受害 5
表格4 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:網絡成癮 6
表格5 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:網絡風險 6
4.1 網絡欺凌行為前後測比較分析 5
4.2 網絡欺凌受害前後測比較分析 5
4.3 網絡成癮前後測比較分析 6
4.4 網絡風險經歷前後測比較分析 6
4.5 數碼素養前後測比較分析 7 4 三、分析方法
表格6 描述性統計分析 7
表格7 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:數碼素養 8
一、項目背景
數碼科技的迅速發展為學生帶來豐富的學習機會,但同時對其網絡福祉構成挑 戰。一方面,學生可透過互動電子課本、虛擬實境和線上協作平台等工具,提 升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思維,促進創意表達和數碼溝通。另一方面,過度使用 電子裝置容易導致專注力下降、睡眠質素變差,影響身心健康。此外,網絡 欺凌、虛假資訊、社交媒體壓力及人工智能(AI)濫用等問題,亦對學生的 心理健康和人際關係帶來風險。研究顯示,青少年面對壓力時容易依賴網絡 或AI逃避現實,增加成癮和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,從而影響學業成績和身心 發展。
在此背景下,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至關重要。香港教育局於2024年更新並推 行《香港學生資訊素養學習架構》,將資訊素養 (INFORMATION LITERACY)
定義為一套協助學生有效且合乎道德地運用資訊的綜合能力與態度。其核心 目標是培養學生在資訊世界中,能夠辨識需求、尋找、評鑑、組織及表達資 訊,並創造新意念,最終成為負責任的公民和終身學習者(教育局,2024)。
該架構涵蓋九大素養範疇,不僅強調辨識資訊真偽、預防網絡風險等基礎能 力,更與時並進,將AI偏見、深度偽造及算法倫理等前沿議題納入其中。
為支援學校及教師提升學生的資訊素養,香港遊樂場協會(HKPA)與香港教 育大學陶思思博士於2024/25學年合作推出「資訊素養先導課程1.0」,旨在 提升初中生的資訊素養及網絡道德。課程設計融合香港、歐盟及新加坡的權 威框架,確保內容兼具本地適用性與國際視野。課程以五節入班體驗式活動 形式進行,由註冊社工帶領。先導計劃反應熱烈,獲11間中學主動參與,惠 及約1,200名學生。陶博士團隊為本課程設計了前後測的量化評估,以評估 課程成效。本報告旨在呈現評估結果。
本研究邀請了來自全港共11所小學及中學的學生參與問卷調查,樣本涵蓋小 五至中三的學生群體。在原始數據中,前測共收回問卷1,243份,後測共收 回問卷1,140份。
在正式進行資料清理之前,我們首先對原始問卷中的學校名稱、年級及班別欄 位進行了整理與統一。由於部分學生在填寫問卷時對學校名稱的書寫格式不一 致(例如使用簡稱、錯別字、或中英混合),因此我們根據其所填寫的信息進 行校名標準化處理。同時,爲了進行前後測配對并保護參與者隱私,我們為每 位學生自編唯一的匿名識別碼(Participant ID),並以此為基礎進行資料整 合與配對,確保數據的一致性與配對準確性,以符合研究倫理規範。資料清 理過程如下:
1. 剔除無法識別身份的學生
由於缺乏班級及學生編號,在前測中剔除了17份問卷,剩餘1,226份;後測 則剔除9份問卷,剩餘1,131份。
2. 剔除重複答卷
前測中出現18份重複答卷,剔除後剩餘1,208份;後測有16份重複問卷,剔 除後剩餘1,115份。
3. 前後測資料合并與配對
合并前後測資料後,總樣本為1,249名學生。當中,僅完成前測者有134人,
僅完成後測者有41人,這兩類樣本被剔除,最終保留同時完成前後測的 1,074人。
4. 最終篩查
在上述樣本中,有5份問卷的班級以及學生編號均爲無效,亦被剔除。
最終納入統計分析的有效樣本為1,069人,有效率為85.5%。其中,樣本中性 別分佈較爲平均,男性占50.20%(n = 537),女性占49.10%(n = 525), 另有7位(0.7%)未提供性別資料。在年級分佈方面,樣本主要集中於中一 (n = 407,38.1%)與中二(n = 534,50.0%)學生,另有部分來自小五 (n = 109,10.2%)與中三(n = 19,1.80%)年級。整體而言,受訪群體以 中學學生爲主,性別與年級分佈均衡,具一定代表性。
最終樣本的性別、年級、以及學校分佈如下表1所示。
表格1 描述性統計分析
性別
就讀年級
就讀學校
三、分析方法
本研究采用了配對樣本t檢驗(paired-sample t-test),以比較受訪學生 在前測與後測各變項上的得分差異。根據不同變項的題目設計,資料處理方 式略有不同:
• 網絡欺凌行爲(Q15_1a ~ Q15_5a; Q15_1b ~ Q15_5b)、網絡欺凌受害 (Q19_1a ~ Q19_5a; Q19_1b ~ Q19_5b)、網絡成癮(Q24_1a ~Q24_9a; Q24_1b ~ Q24_9b):計算各受訪者在該變項下所有題目的平均分,再 以平均分進行前後測的配對樣本t檢驗。
• 網絡風險(Q29_1a ~ Q29_4a; Q29_1b ~ Q29_4b):將每位學生的所 有題目得分相加為總得分,再進行t檢驗。
• 數碼素養(Q1.0a ~ Q10_4a; Q1.0b ~ Q10_4b):將各題轉換爲得分, 計算總分后再進行前後測配對分析。
本報告的統計表格中,一般包含以下幾個指標:
• N (樣本數):每個分析中參與前後配對的學生人數
• Mean / M(平均數):前測與後測的平均得分;
• SD(標準差):分數的離散程度;
• t 值(t-value):前後測平均數差異的統計量, t 值需要大於(或小於) 臨界值,才能判定差異具有統計意義;
• p 值(p-value):用來判斷差異是否達到統計顯著性,若p<0.05,則 表示前後差異具有統計意義。
• df (自由度):計算t值用於確定分佈的參數,通常為n-1
• Cohen’s d (效應指標):代表前後測差異的强度。在人文與社會科學研 究中,根據Brydges (2019) 的建議標準:d = 0.16為小效應,表示兩組之 間的差異相對較少,可能不太具有實際意義;d = 0.38為中等效應,表示 兩組之間的差異有一定的實際意義,足夠顯著;d = 0.64為大效應,表示 兩組之間的差異非常顯著,差異非常大; 所有統計分析均使用SPSS進行處理。
四、分析結果
4.1 網絡欺凌行為前後測比較分析
為了探討學生在接受干預後的網絡欺凌行為是否有所改變,本研究對提供回 應的1,069名學生的數據進行了分析。然而,由於部分學生在個別題目上存 在缺失值,經資料清理後,最終篩選出1,030份配對樣本,進行配對樣本t檢 驗。網絡欺凌行為得分是根據5條陳述題的平均分計算。
結果顯示,後測的平均得分(M = 1.1525,SD = 0.40879)與前測(M = 1.1556,SD = 0.41505)極爲相近,差異未達統計顯著水準( t(1029)= 0.211,p = 0.833)。此外,效應量Cohen’s d = 0.007, 屬於極小效應。
整體而言,結果表明學生在前後測的網絡欺凌行爲表現基本保持穩定,差異 有限,干預措施對於學生行爲并未產生顯著變化。
表格2 中小學受訪者學業表現
Measure
網絡欺凌⾏為前測_平均分
網絡欺凌⾏為後測_平均分
4.2 網絡欺凌受害前後測比較分析
爲瞭解學生在干預後的網絡欺凌受害經歷是否有所下降,本研究對學生的數 據進行了分析。然而,由於各別題目上存在缺失值,此題僅篩選出 1,027名 學生有效配對樣本進行了t檢測。
分析結果顯示,前測(M = 1.2699, SD = 0.57925)與後測(M = 1.2744, SD = 0.56878)之間的差異未達統計顯著(t(1026) = -0.228, p = 0.820)。此外,效應量Cohen‘s d = -0.007,屬於極小效應,表示前後測 的結果几乎沒有實質差異。
此結果説明,干預措施未對學生的網絡受害經歷產生明顯影響。
表格3 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:網絡欺凌受害
網絡欺凌受害前測_平均分
網絡欺凌受害後測_平均分
四、分析結果
4.3 網絡成癮前後測比較分析
爲檢驗學生在干預後的網絡成癮改善情況,本次分析對完成前後測的1,069 名學生進行分析。由於資料存在缺失值,最後篩選出了1,013位學生有效配對 樣本進行t檢驗分析。
結果顯示,學生在網絡成癮得分由前測(M = 1.8687, SD = 0.78070)下 降至後測(M = 1.7913, SD = 0.81396),呈現出微幅下降趨勢。這一差 異達到了統計顯著水平(t(1012)= 3.143, p = 0.002)。此外,效應量 Cohen’s d = 0.099,接近小效應。
數據顯示,此次干預對學生的網絡使用習慣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善,但效果 較爲微小。
表格4 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:網絡成癮
網絡成癮前測_平均分
網絡成癮前測_平均分
4.4 網絡風險經歷前後測比較分析
爲評估干預後學生接觸網絡風險的情況,本研究對1,069名學生的數據進行 了分析。由於填寫上的缺失,經資料清理後,最終分析了來自 970名學生 的 有效前後測資料,并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的方法,以4題的總得分做爲此變項 進行分析。
分析結果顯示,學生在接觸網絡風險的頻率由前測的平均值(M = 4.8052, SD = 1.01900)下降至後測(M = 4.7402, SD = 0.98205), 但此變化未 達統計顯著水平(t(969)= 1.867, p = 0.062)。此外,效應量Cohen’s d = 0.06,屬於極小效應。
整體而言,學生在干預後接觸網絡風險的頻率略有下降,但變化不具顯著, 顯示干預的成效較爲有限。
表格5 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:網絡風險
網絡風險前測_平均分
網絡風險後測_平均分
四、分析結果
4.5 數碼素養前後測比較分析
雖然本研究整體樣本為1069人,但由於數碼素養部分的題目在前後測中有部 分學生未參與填寫(有部分學生為紙本填寫,缺失數碼素養題項),因此結 合前後測,本部分僅有412學生填寫。
其中,有3名學生填寫錯誤問卷, 樣本剔除後, 最終為409名 。其中, 男性 占41.8%(n = 171),女性占比則高於男性,為57.90%(n = 237),另有 1位(0.2%)未提供性別資料。在年級分佈方面,樣本主要集中於中一(n = 302,73.8%)與中二(n = 107,26.2%)學生。
最終樣本的性別、年級、以及學校分佈如下表格6所示。
表格6 描述性統計分析
項⽬
性別
就讀年級
就讀學校
儘管有409名學生的總分有效,但部分學生在各別題目上存在缺失值,因此 最終篩選出 400份配對樣本 進行分析,以探討學生在參與課程後的數碼素養 是否有所提高。
四、分析結果
分析結果顯示,後測的平均得分(M = 5.0875, SD = 2.78284)高於前測 (M = 4.7500, SD = 2.50463),差異達到統計顯著(t(399)= -3.225, p = 0.001)。同時效應量Cohen’s d = -0.161,屬於小效應,表示本次介入 對學生的數碼素養有一定程度的正向影響。
整體而言,研究結果表明,該課程介入在提升學生數碼素養發展具有一定成 效。
表格7 配對樣本t檢驗結果:數碼素養
數碼素養前測_平均分
數碼素養前測_平均分
五、總結
本研究透過前後測配對樣本t檢驗,評估了課程介入對學生在網絡行爲與素養 方面的影響,涵蓋了5個領域:網絡欺凌加害行爲、網絡欺凌受害經歷、網 絡成癮、網絡風險經歷以及數碼素養。
結果顯示,介入後學生在網絡成癮和數碼素養兩個指標上出現了統計上顯著 改變,分別呈現出網絡使用行爲的改善以及數碼素養能力的提升。
六、聯絡
香港遊樂場協會
FEEL3青少年網絡危機支援服務
地址:
九龍黃大仙竹園南村貴園樓 119-132號地下
電話:
2730 6698
傳真:
3905 8144
網址:
feel3.hkpa.hk
聯絡人﹕
+852 6524 9015 (齊超先生)
課程設計及教學團隊:
齊超先生(計劃社工) 、尹芷穎小姐(計劃社工)、周咏儀小姐(計劃社工)、 葉卓彤小姐(計劃社工)、陳湘瀧先生(計劃社工)、方淇沂小姐(計劃社工)、 招秀美小姐(程序幹事1)、陳瑋珊小姐(程序幹事1)
其他協作單位:
賽馬會竹園(南)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
賽馬會上葵涌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
旺角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
慈雲山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
賽馬會瓊富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
彩德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
「新境界」社區支援服務計劃
研究團隊:
香港教育大學陶思思博士